99元小保养重出江湖,卷死40万修理厂,卷死2万家4S店?发表时间:2023-11-20 10:30 作者 | 黄灿 来源 | 汽车服务世界(ID:asworld168) 欢迎供稿 | 陈凯:15827582449 今年双11期间,猫虎狗的99元小保养又重出江湖。 虽说汽服这个行当以技术为主导,但在超出车主想象的低价面前,还是会暗自喊一声“真香”,先买了再说。 而且还出现了一个现象,双11之后,大量车主自带配件进店,让汽服门店不知道接还是不接。 因此,今年的10月本应该的旺季变成了淡季,大多数的门店进厂量不增反降,有的甚至被腰斩,虽说遇事怪环境不是一件光荣的事,但不可否认,双11对普通门店进厂台次的影响占了不小的因素。 都安慰双11的刺激很快就会过去,但在现实中的门可罗雀又怎么让人心不发慌,都说价格战是结束不是开始,但这个结果未免来得太早了些。 难不成,普通门店就只有引颈受戮这一条路可走? 一、汽服价格战之殇 按照正常逻辑来说,汽服店是打不了价格战的,餐馆是如此,建筑工地也是如此,但凡以人为主导的行业,均无法打价格战。 能够影响价格的唯一因素,就是劳动力成本,正如200多年前的英国工人一样,每天工作18小时,干的最累的活,拿着仅够购买几块黑面包的工资,一个青壮年平均进工厂5年还会被榨干生命。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臭名昭著的圈地运动,大量的农民失去了土地,只有进工厂才能有生存的机会,因此,资本家才能肆无忌惮地压榨工人,反正耗材多得用不完,你不做,大把人等着做。 从业的技术人才越多,价格战越可以打,但现实是,汽车维修这份职业已经肉眼可见的青黄不接,不但新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少,在这行看不到希望的从业者也在大量流失。 正如一位门店老板所感叹,一个汽车专业大专毕业,又具备4年门店工作经验的技术型人才,期望工资才6000块,在1-2线城市,这个待遇恐怕养活自己都难,更别谈娶妻生子养家糊口了。 这样的待遇,又怎么能留住优秀的人才呢? 特别是县域,一个修理厂能有5个机修工,在县域可以横着走了,常态化的是一个修理厂就一两个,还有的常年招不到人,来了业务只能找外援。 就这样的场景,按照常理发展,出现“机修仙人”也是大概率的事件,汽车越修越贵才是正常现象。 并且,除了专业人才越来越匮乏以外,汽服打不起来价格战还有另外三个因素: 1、汽服有很强的技术属性,一个师傅一个修法,无法通过快速复制从而大规模的降低成本。 2、汽车配件多达几十亿的SKU,且互通性配件并不多,具备互通性的通常没有多大技术价值,就如油电轮;具备技术价值的又不能通用,就如发动机件,机电控制部件。 3、这一点往往被外行所忽略,那就是汽服的坪效非常低。 就拿洗车来说,至少20平方米,才能服务一台车,假设洗一台车30分钟,需要两个人,收费50元,这应该算是一般车主接受的极限了。 横向对比的有理发,同样30分钟收费50元,但只需要一个人,一平米,如果按照理发的坪效来算,50*40倍才算合理,而现实是,汽服从业者都知道不可能。 基于以上几点,汽服的价格战就没法打,谁打谁亏,汽服的便宜逻辑,是基于50%以上毛利再谈便宜,否则,门店很难赚钱,就算赚钱,劳动强度也大的要命。 开店的老板不赚钱,技术工人不赚钱,谁闲着蛋疼给你服务? 既然如此,为什么汽服的价格战还是此起彼伏呢? 二、现象背后的原因 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,我经常出差,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 特别是逢年过节,当人们手里的行李较多时,硬座的车厢乘客从上车的那一刻起,便开始推拉挤搡,争先恐后地往车厢冲,时不时还爆发几句口角; 而卧铺车厢的乘客,往往闲庭信步,彬彬有礼,哪怕是同一个人,买硬座和卧铺的心态及行为也完全不同。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,其实也很简单,因为车厢大小是固定的,车厢内人越多,所获得的资源就越有限,比如说行李架,先进来的找到好位置,后进来的就只有拿在手里,而卧铺由于人少,资源充裕,因此,人不会为此争来抢去,贻笑大方。 看完了上个案例,回头再看看汽服,也是一样的情况,价格战的背后,是新能源车大规模的更换,是经济的影响,是对未来不确定的焦虑。 发动价格战的是以贸易为主的一众电商,就不难被理解了,然而,真的又有这么简单吗? 很早就有人说汽服是块烂泥地,这是在别的行业攻城拔寨的“野蛮人”在汽后折戟沉沙后留下的评价,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,衣食两个行当,只要通过便宜把消费者圈进来,然后把消费者和供应商当猪宰,吃完上家吃下家的做法为什么在汽后就跑不通呢? 其实,便宜就值这一条真理在汽服也是行得通的,只不过呈现的方式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, 评判一件商品值不值得购买,价格的确是重要的参考,至少,在做贸易的人看来,这件事是思想钢印,一个便宜三个爱嘛,东西足够便宜,不爱也爱了,但天下就没有免费的午餐,电商的商业模式简单粗暴:以便宜抢市场,然后圈养客户的消费习惯。 然而在汽服,有以上4座大山无法解决,你的诱饵放出去就不见得能回来了,没有安装服务的支持,配件再便宜都是个寂寞,把正常价格压倒了修理厂的进价以下,那加盟店的利润打算怎么办?补贴吗?就算是补贴,又能持续多久? 正常的商业逻辑,是只有合理的利润,才能让加盟店老板和技师赚钱,加盟店老板赚到了钱,他们才会帮你主动开店,扩大影响力,否则就要花巨额的市场开发成本。 技师赚到钱,他们才会站在客户的立场考虑问题,不会动不动就把客户宰得血呼哩啦,这样车主体验才会好,体验好才有好的口碑,一传十十传百,否则前面主打一个便宜,后面主打一个扯皮,费老鼻子的劲搞些客户,很快就会流失,引流的成本,也就越来越高了。 是亏是赚,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笔账。 三、传统汽服门店该如何应对? 其实,汽服大打价格战的原因还有一个,就是流量的个性化和碎片化。 要知道电商并不具备流量属性,真正的流量集中在社交媒体上,可社交巨头腾讯在这一块上一直比较保守,没有在电商上发力。 短视频的兴起把流量彻底的干的稀碎,一个普通人,只要认真坚持的做,自己就能具备流量属性,而原本的这些流量要流向一些集中巨头,就这样被普通人给拦截并分解。 导致的后果之一,就是流量越来越贵,与其将钞票投给完全不能预测效果的流量渠道,还不如将价格打下来获取流量便宜。 了解了以上内容,传统的汽修厂来说,能够应对的手段有如下三种: 1、做好店内客户体验。 店内体验不是一时兴起的行为,而是需要长期的坚持,用户体验分为两种:一个是安全项,另一个是加分项。 安全项,指的是消费中的避险心理,消费的前提是风险可控,为了降低风险,客户会通过多次的到访,或者自媒体的宣传了解门店是否值得信赖。 这就需要门店通过合适的策略降低车主的选择成本,包括干净整洁的施工环境,训练有素的维修技师,和明亮舒适的等待区。 做好了这些基础,然后在与客户接触的每一个点上进行优化,例如接待的点,等待的点,结算的点,在每一个接触点发生时,将自己当成车主,并问自己两个问题: 我做的动作和周边同行有没有特点? 当这个动作发生时,客户会不会感到意外惊喜? 因此,用户体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,而是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。做好了后,再进行下一步--前置呈现。 2、在各地出差的路途中,无论是什么场合,我观察到一个现象,虽说每一地的风俗习惯和人文风景均有不同,但有一点一样,就是在公共场合所见到的几乎每一个人,都在有意无意地刷短视频,这种现象越在县城越明显。 作为商家,一定要有这样的认知:客户在哪里能看到我,我就应该出现在哪里,20年前是等客进店,10年前是发DM单,5年前是朋友圈,现在是短视频。 并且,短视频的运营也不是想的那么困难,网上免费的教程一搜一大把,并且汽服门店有天然的优势--与客户是强链接,运营起来比单纯的贸易要容易得多。 将自己的门店情况和个人进行前置的呈现,以先人一步的获取曝光频次,这是传统汽服门店应对竞争不得不做的事,已经尝试的先行者,已经做倒了能收能放,想要多少客户,就有多少客户的程度。 当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后,门店管理者是不是也应该跟着发生转变? 毕竟,旧船票可登不上新轮船,而真正的强者,从来不抱怨环境。 3、单点突破。 1947年4月正太战役期间,毛主席提出了“你打你的,我打我的”原则,意思是任何一个对手都有其弱点,核心是扬长避短,完全主动的作战策略。 打仗最忌讳的是被对手牵着鼻子走,天下模仿迈克杰克逊舞步的人多得去了,但迈克杰克逊只有一个。 油轮已经被电商抢了先机,普通门店跟进无疑是不明智的,但在其他的单点,又有没有可以与之突破的机会呢? 认真找一找,看一看,一定有机会。 杀人放火金腰带,修桥补路无尸骸,既不能,也不该。 本文就到这里,如有更好的建议,请在评论区留言。 我是黄灿,在武汉祝大家万事如意,财源广进,谢谢大家的支持。 |